长沙是座典型的江南城市,过去,笔者曾在此读书,这里的一碗一筷把一个从小吃捞面条、馍菜汤的洛阳孩子变为每日与米饭为伍,且无辣不欢的长沙伢子。

我们学校后山的岳麓书院
昨日同学群里在讨论纪念大家相遇三十年的活动,计划今年夏天同学们都去长沙聚会。
虽说现在还没放暑假,但那张驿动的嘴却早已安放不住。
我特别迷恋长沙的美食,此文咱们就唠唠当年长沙的“吃”。
也许,现在很多长沙年轻人都没我这个洛阳土著知道的多。

从学校出来向东到湘江一桥便来到“橘子洲头”岛。
岛上最有名的小吃便是“红烧黄鸭叫”(洛阳俗称黄格牙的一种小鱼)。
以前岛上有几家在此生活的渔民,他们每次打完渔后便架起铁锅,随着柴火把锅里的油烧热后,把黄鸭叫和红绿辣椒一起下锅翻炒,然后再加开水炖几分钟,不一会一盆原始渔家的红烧黄鸭叫便端上了桌。
如今子橘子洲头已变为一座城市公园,那几家卖黄鸭叫的渔民想必早已上岸生活。

过了橘子洲头向东走十分钟就来到“太平街”,太平街里最好吃的便是“长沙老米粉”了。
三十年前的米粉2元一碗,米粉在锅里烫熟后,上面盖的菜决定着米粉的名字。
米粉的类别有猪肝粉,肚丝粉,酸菜粉,排骨粉等等。
那时还是毛头小子的笔者一人能吃三碗粉,虽然肚子早已填满,但嘴却不听使唤,还是想吃。
至今为止,我在洛阳找了这么多年,都未发现有一家是正宗的长沙米粉,或者根本做不出那个味道。

告别太平街,再向东北方向走十五分钟,就来到“教育街的罐子一条街。”
那时的教育街从中午到晚上在百十米的街道上,每家店门口都摆着一排煤炉,每个煤炉上都有一个咕嘟咕嘟冒着白色香气的小陶罐。
这里有猪手罐、鸡脚罐、猪腰罐、牛杂罐等十几种罐子。整条街终日香味四溢,让人不禁留步品尝一罐。

过了教育街,我们再向东南方向步行半小时,穿过黄兴路来到“南门口。”
这里的“香辣小龙虾与香辣小田螺”在三十年前曾引领全国进入啤酒夜市生活方式,以至于我与同学读书时的生活费只要月底有结余,我们便全部贡献到这里,一分不留。

一晃三十年年过去,长沙的很多地方如今都已物是人非,前几年再去的时候,几乎让我迷失了方向,但顺着那些熟悉的味道还会找到那年那月有关青春的点点滴滴。
经过昨晚同学群的一席讨论,我突然很想再去长沙,脑海里过去那个一顿吃三碗米粉的少年变得越发清晰。
今年暑期我打算再踏上这片熟悉的红土地,在满足自己的味蕾的同时与多年未见的老家伙们叙叙旧,现在想想都觉得开心。

享用完美食后,在华灯初上时,同曾经的那个她坐在湘江边的长凳上,重复三十年前我们借着月色一遍一遍数着江面上驶过的轮渡,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…
原文链接:https://777.fqkj168.cn/28333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